在高楼林立的北大街,这座“低矮”的剧院显得很特别,引来游客络绎不绝,不时有路人拿起相机或手机拍摄建筑,定格留念。从加拿大来西安旅游的一对闺蜜边拍边说:“Architecture is very specia.(建筑很特别)”
的确特别,这座建筑在设计时结合了东西方的元素,相互渗透,浑然一体,和谐大气。特别是顶部连片用石头雕成的麦穗和围着麦穗的红五星,石雕下方红、绿、蓝油漆彩绘而成的传统门脸,让人感受到这座建筑在当年建设时的那种特殊的文化追求和审美观念。
记者了解到,新中国成立后,西安相继修建了10个影剧院,这些影剧院是市民群众的主要文化消费场所。其中,人民剧院不仅成为西安城的一个标志性建筑,更成为这座城市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元素。
剧院的老人回忆说,1954年修建人民剧院时,总共花费了100多万元。解放后,刚从延安搬到西安的西北文艺工作团(现陕西歌舞团前身),还没有自己的演出剧院,他们便在当时的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委会支持下,申请财政拨款100多万元,在北大街原长安大剧院旧址上,重新修建一座代表新中国文化特色的剧院。
那时全国刚刚解放,人民翻身当家做主人,大家都决心要给劳动人民盖一座好剧院,因此剧院定名“人民剧院”,由当时的西安建筑设计公司(现中国建筑西北设计院)负责设计。设计师们在设计时,参照原苏联以及西方的建筑风格,又突出了中国传统的建筑特色。
1952年冬天,剧院正式由陕西省第三建筑公司动工修建。建成后的人民剧院,作为西北地区第一流的歌舞表演剧场,定位为陕西省接待海内外著名艺术团体和艺术家,表演和传播高雅艺术的文化场所,同时担负着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西安时的文化接待活动等。
上世纪七十年代,人民剧院也经历了“样板戏热”的特殊文化岁月。八十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中国文化演出市场多元化的出现,高雅艺术市场出现困境。人民剧院,也不得不和其他文化场所一样,走进了改放电影谋生的道路。2000年,这个先后承办世界五大洲、近百家文艺团体千余场演出,并为国内外文化艺术交流及民族文化传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民剧院,终因消防设施陈旧,不能适应现代公共场所消防安全需要而关门。
西安人民剧院办公室主任李刚介绍说,在那之后,剧院还经过了多次休整和翻修:2003年,省政府投资近4000万元对剧院进行了全面整修改造。2005年改建后的剧院,在保留了原有的建筑特色和声响效果的基础上,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建筑富丽堂皇,内部雕饰精美,布局结构合理,设施设备先进,是西安乃至西北一所高水准的现代化演出场所。2015年,剧院实施舞台顶部改造。2019年4月,剧院内部重新装修。